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高塔垂怜手札 > 第126章 参与

第126章 参与

唐恩又和那位希望小学的李老师通了几次电话。.第^一^看-书?网` `追?最.新_章^节_

电话里,李老师详细描述了孩子们的情况和他们希望传达的核心内容——真实、深刻,但也要让孩子们能理解、能记住。

唐恩拿着笔记本,边听边记,问得很细,从孩子们日常接触到的媒介,到他们对历史的模糊认知点在哪里。

和杨文殊、齐芸杉以及那个小小的“国梦”工作室沟通后,初步的方案和风格方向定了下来。

唐恩用自己的钱给工作室转了一笔定金。

消息刚发过去,杨文殊的电话就追来了,背景音是工作室特有的键盘敲击和讨论声:“唐恩!你这是干嘛?看不起姐姐是不是?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谈钱多俗啊!”

唐恩握着手机,站在宿舍阳台上,晚风吹拂着她的发丝,她声音很轻却很坚持:“杨姐,这不是俗气。这是尊重你们的专业和时间。而且——”

她顿了顿,想起李老师电话里提到学校艰难维持的只言片语,“园丁师傅千叮咛万嘱咐,说不能让你们白辛苦。他们能力有限,但心意很诚。”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杨文殊的声音少了几分玩笑,多了些郑重:“行吧,心意我收了。但这钱,就当是给工作室买咖啡提神了!我们会好好弄的!”

最终,杨文殊收下了定金。

但唐恩觉得还不够,她需要更首观地感受那个地方,那些孩子。

她向李老师提出想去学校看看。

李老师有些意外,但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只是提醒她路途偏远,条件简陋。

通往希望小学的路,远比唐恩想象的更漫长崎岖。

辗转了几趟车,最后一段是尘土飞扬的山路,抵达时天色己经完全黑透。

学校比她想象的更小,几排平房,一个小小的土操场,显得格外寂静。

站在简陋的校舍前,脚下是坑洼不平的泥土地,空气中弥漫着草木和泥土的气息,与A市那无处不在的汽车尾气、香氛和喧嚣截然不同。

唐恩环顾西周,只有几点微弱的灯火在无边的黑暗中闪烁,寂静得能听到虫鸣和自己的心跳。

一种强烈的、近乎割裂的对比感猛地攫住了她。

就在几个小时前,她还身处华灯初上、车水马龙的A市核心区。

玻璃幕墙折射着流光溢彩,商场里充盈着最新的电子产品和奢侈品的气息。

大学校园里是充满活力和优越感的年轻面孔。

而此刻,她仿佛被抛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被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遗忘的角落。

原来,在同一个城市的版图上,在距离那繁华中心并不算遥远的地方,竟存在着如此截然不同的景象——

一边是光鲜亮丽的现代都市,一边是沉寂在贫困与闭塞中的艰难守望。

这巨大的落差,像冰冷的山泉,瞬间浇熄了她心底最后一丝因路途劳顿而生的烦躁,只剩下沉甸甸的、难以言喻的震动。

她第一次如此首观地感受到,所谓的“繁华”背后,还有如此深重的阴影。

没有校长。

只有两个年轻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等着她——

正是李老师和他的爱人王老师。

两人都不到三十岁,脸上带着长期操劳的疲惫,衣着朴素甚至有些洗得发白,但眼睛却异常明亮,像暗夜里的星辰,闪烁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光。-d_q~s?x.s`.`c`o!m!

李老师有些拘谨地搓着手:“唐小姐,真不好意思,这么晚才到,路上累了吧?快进来喝口水。”

“您别客气...”

小小的办公室兼宿舍里,只有简单的桌椅和一张行军床。

唐恩喝着王老师倒的热水,听他们讲起学校的故事...

两人是大学同学,支教时相识相爱,被大山里孩子们纯净的渴望和对知识的匮乏深深震撼。

支教结束后,回到城市,那份牵挂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们。

最终,他们放弃了家里安排好的稳定工作,顶着巨大的压力,甚至不惜与家人决裂,到这片贫困区,用微薄的积蓄和东拼西凑的钱,办起了这所主要收留附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孩子的希望小学。

“最难的时候,老师都走了,招不到新的,就我们俩,一人顶好几个年级。”王老师笑着说,语气平静,仿佛在说别人的事,“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什么都教。累是累,但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能认字,能算数,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就觉得值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