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女孩子学刺绣没出息……”
陈知野的目光在屏幕上停留了很久。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爷爷总在老茶馆里跟人说:“做生意就像熬汤,急不得,得慢慢咕嘟出味道。”
“再给你五十万。”他在报告上签下名字,笔尖划破了“暂缓执行”那行字,“但有个条件,下个月非遗文化周,我要看到虚拟景区和现实活动联动起来。”
林砚之走出办公室时,走廊尽头的电子屏正在播放景区宣传片。画面里,王阿婆牵着穿汉服的小姑娘,走过青石板路。
三、虚实交界处
非遗文化周开幕那天,林砚之在虚拟景区里设置了“寻宝”活动。用户找到隐藏的非遗元素,就能兑换现实中的体验券。第一批领到券的是三个大学生,他们在虚拟竹编坊里帮npc解决了难题,此刻正站在现实中的竹编艺人周师傅面前。
“这篾条要削得像头发丝那么细。”周师傅的手布满老茧,却灵活得很,“你们看,这样编出来的篮子才透光。”
大学生们的手机都亮着,虚拟景区的教程在后台同步讲解步骤。林砚之看着数据面板,这三个用户的现实停留时长已经超过两小时,远超景区平均游览时间。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中午时分,虚拟景区突然涌入大量游客,服务器再次崩溃。林砚之在控制台前焦头烂额时,陈知野走了过来。他没问故障原因,反而指着监控画面:“你看那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屏幕里,几个没能进入虚拟景区的游客,正围着王阿婆听故事。阿婆手里拿着林砚之团队做的ar卡片,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老照片里的古镇风貌。
“其实不一定非要在虚拟世界里完成任务。”陈知野说,“有时候一张能互动的卡片,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比再先进的代码都管用。”
林砚之忽然明白,他们一直追求的“闭环”,不是线上到线下的强制转化,而是让虚拟成为现实的镜子,让那些在数字世界里被触动的情感,能在真实场景里找到归宿。
技术部用了三个小时修复服务器。重新开放后,林砚之加了个新功能:用户可以在虚拟景区里给现实中的商户留言。傍晚时,周师傅的竹编坊收到了一条留言:“爷爷说您编的篮子和他小时候用的一模一样,可惜他现在走不动路了,能不能麻烦您编个小的寄给我?”
周师傅看着留言,眼眶红了。他让林砚之帮忙回复:“不用寄,我教你编,等你爷爷好点了,带他来这儿,我请你们喝茶。”
文化周结束时,数据报表放在了陈知野的桌上。用户转化率37,带动非遗体验项目收入增长42,更重要的是,游客满意度评分比上月提高了18分。最下面附着一张照片,是林砚之团队和王阿婆、周师傅的合影,背景里的古镇灯笼,亮得像一片星海。
“再加个人。”陈知野在团队名单上添了个名字,是负责景区档案管理的老张,“把那些快失传的手艺都搬进虚拟景区,让老张盯着史实,你们负责让它活起来。”
林砚之拿起名单时,发现陈知野在“试错经费”那一栏,又加了个零。
窗外,古镇的夜色正浓。青石板路上,几个游客举着手机ar扫描,寻找虚拟世界里留下的彩蛋。而在巷子深处,周师傅的竹编坊还亮着灯,隐约传来年轻人的笑声。
元宇宙的代码仍在运行,但此刻它不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就像陈知野说的,真正的风景从来不在虚拟里,而在那些愿意为一片砖瓦、一缕茶香停留的人心上。
林砚之想起自己提交方案前,在档案馆看到的一张老照片:1985年的云栖古镇,年轻的陈知野背着书包走过石板路,手里攥着爷爷给的零花钱,正朝茶馆跑去。照片背面有行字:“等我长大了,要让更多人看到这里。”
她低头看了看手机,虚拟景区的后台显示,有位用户在虚拟茶馆里停留了72分钟,临走时给npc留了言:“下周带爸妈来,他们总说想看看我工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