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215集:《反思与前行》

第215集:《反思与前行》

第一章:蓝调终章

警报声,那种尖锐、仿佛能刺穿灵魂的电子蜂鸣,已经在“奥林匹斯”量子通信实验站的主控中心回荡了整整七十二小时。`我*得?书-城′ .已!发_布¨最/辛^璋^劫!斯科特揉了揉因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的眼睛,指尖划过冰冷的操作台,屏幕上跳动的红色异常数据像一片蔓延的野火,吞噬着人类引以为傲的量子通信网络。

“屏蔽场强度持续衰减!第三中继节点的纠缠态光子对丢失率超过85%!”年轻的操作员莉娜的声音带着无法掩饰的颤抖。

整个主控室弥漫着一股绝望的气息。窗外,实验站所在的雪山之巅被厚重的云层覆盖,仿佛连大自然都在对人类的科技发出无声的嘲讽。这场突如其来的“量子风暴”——一种未知的、强烈的电磁干扰,像一张无形的巨网,精准地撕裂了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脆弱神经。各国的实验站纷纷告急,信息传输出现大面积的失真、延迟,甚至中断。曾经被视为绝对安全、不可窃听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在这场风暴面前,竟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斯科特,作为“奥林匹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看着墙上巨大的世界地图,上面代表各量子通信节点的绿灯正在一盏盏熄灭,被刺眼的红色取代。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失败,更是对人类科技自信的一次沉重打击。他们曾以为,量子通信是科技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超越了经典物理限制的未来之光,却没料到,在一个未知的干扰源面前,它如此脆弱。

“传统屏蔽方案完全失效,新型超导材料也无法抵御这种广谱干扰……”老教授陈巍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疲惫,但依旧沉稳。陈巍是团队里的“活化石”,见证了量子通信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漫长岁月。“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在斯科特心中激起了涟漪。忽略了什么?他们一直在追求最前沿的技术,最尖端的材料,最复杂的算法,却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与“过去”失去了联系。

“试试……把备用的‘铁幕’系统启动。”陈巍的声音带着一丝犹豫,但更多的是一种笃定。

“铁幕”?莉娜愣住了,“教授,那是……几十年前的老式电磁屏蔽方案,用高导磁率合金和铜网构成的被动屏蔽结构,能耗极高,而且体积庞大,我们早就把它列为淘汰技术了啊!”

“时代在变,干扰源也可能在变。”陈巍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有时候,最古老的盾牌,反而能挡住最新奇的矛。死马当活马医吧,斯科特。”

斯科特深吸一口气,看了看依旧疯狂跳动的红色数据,又看了看主控室里年轻科研人员们焦虑的脸庞。他点了点头:“启动‘铁幕’系统。通知后勤,准备启用地下三层的备用屏蔽舱。”

命令下达,整个实验站开始忙碌起来。与以往启动高科技设备时的无声高效不同,这次启动“铁幕”的过程伴随着巨大的机械轰鸣和电流的嗡鸣。沉重的、泛着金属光泽的合金板从地下缓缓升起,包裹住核心的量子纠缠源和通信设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机油和金属氧化的味道。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主控屏幕上的红色数据跳动的频率似乎微微减缓了。

“屏蔽场……稳定了!”莉娜突然惊呼出声,“干扰强度下降了40%!纠缠态光子对丢失率……降到了50%!”

虽然依旧严峻,但这是七十二小时以来,首次出现的积极信号。_鑫_丸/本¢神,栈+ -首*发`

“加大功率!把所有能用的老式屏蔽模块都调过来!”斯科特立刻下令。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成了一场新旧技术的奇特合奏。年轻的工程师们对着复杂的量子设备眉头紧锁,而一些上了年纪的技术员则熟练地调试着那些布满灰尘的老式屏蔽线圈和电容。主控室里,既有最先进的全息投影数据模型,也有摊开的、泛黄的纸质电路图。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雪山的云层,照在“奥林匹斯”实验站的穹顶上时,主控屏幕上的大部分红色终于褪去,恢复了代表稳定的蓝色。

“全球量子通信网络……核心节点恢复稳定。”莉娜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喜悦,还有一丝难以置信。

斯科特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窗外的雪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他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彻底改变了。那场几乎摧毁全球量子通信的“量子风暴”或许暂时平息了,但它带来的冲击和反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