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260集:码头的新规矩

第260集:码头的新规矩

脚夫的签票钱……这一趟平白多花了三两七。”

苏半城没说话,正盯着墙上的码头舆图看。图上北码头的位置被红笔圈了个圈,旁边标着小字:“月吞吐量:五千石”。他伸出手指,顺着运河往上游划,停在“清江浦”三个字上——那里是漕运总督衙门的驻地,赵管事的顶头上司就在那儿。

“刘先生,你说这新规,是只针对北码头,还是……”

话没说完,门外传来脚步声。布庄李掌柜掀着门帘进来,手里的水烟袋还冒着烟:“苏老板,你可得拿个主意。赵管事说,下午要召集所有商号开个会,说是要定什么‘商户名册’,没上名册的,往后不准用码头。”

苏半城心里咯噔一下。他想起三年前,盐商王胡子就是因为没给漕运衙门“上供”,被排挤出了北码头,最后落得把家产都抵给了当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掌柜,你布庄的货,今儿能卸完吗?”苏半城突然问。

“悬呐。”李掌柜叹口气,“新染的蓝印花布怕潮,本想赶在午时前入栈,这会子还在船上搁着。”

苏半城往栈房外看了看。赵管事正站在吊脚楼前,指挥衙役往柱子上贴告示,红纸上“商户名册”四个字格外刺眼。他忽然抓起算盘,往刘先生面前一推:“算算清江浦到这儿的水路运费,再算算……咱们要是把货都转到南码头,得添多少成本。”

刘先生愣了愣,手指搭上算珠:“南码头?可那儿的水浅,大船靠不了岸啊。”

“那就用小船倒。”苏半城的声音斩钉截铁,“再让木匠铺赶制十只驳船,就今儿下午。”

四、暮色里的驼铃

酉时的梆子刚敲过,南码头突然热闹起来。原本废弃的旧栈桥被临时钉上了木板,十几个木匠蹲在岸边刨木头,木屑飞起来,像一群白蝴蝶。苏半城雇的二十个脚夫正扛着茶砖往小船上搬,驳船划开水面,把货送到停在江心的大船上,船工们的号子声顺着风飘出去老远。

“苏老板这是……要另起炉灶?”李掌柜站在岸边,看着驳船来来往往,手里的水烟袋都忘了抽。

苏半城往远处指了指。暮色里,一队骆驼正从官道那边走来,驼铃叮叮当当响,在晚风中格外清亮。为首的驼夫扬着鞭子,朝这边喊:“苏老板!蒙古来的皮货,按您说的,卸南码头!”

“赵管事要是来闹怎么办?”张老板搓着手,眼里又惊又喜。

“他敢来?”苏半城往栈房角落看了看,那里堆着十几个商号的账本,李掌柜的布庄、张老板的米行、还有药铺的王掌柜……下午开会时,大半商户都没去吊脚楼,反倒把账册送到了这儿。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赵管事骑着匹黑马,后面跟着四个衙役,灯笼照得他的脸一半明一半暗。

“苏半城!你敢抗命?”他勒住马,声音在码头上空炸开。

苏半城没动,只是朝栈房喊了声:“刘先生,把账本拿出来。”

刘先生抱着账册走出来,借着灯笼光,把各商号的货运记录摊在木板上。“赵管事请看,”苏半城的手指在账册上划过,“北码头三日来,滞留货物超两千石,商户损失合计三百七十两。这些,是不是都该算在新规头上?”

赵管事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手里的马鞭扬了扬,却迟迟没落下。他看见栈房门口站着的十几个商户,每个人手里都攥着账本,像攥着什么证据。

“你……你们……”

“赵管事要是还想好好当这个差,”苏半城的声音平静下来,“明儿一早就把那块木牌拆了。北码头的规矩,得商户们说了算。”

晚风吹过水面,带来一阵水汽。驼铃还在响,驳船已经卸完了最后一船货,脚夫们坐在岸边啃干粮,笑声顺着水流淌向远处。赵管事盯着那些账本看了半晌,突然调转马头,鞭子抽在马身上,蹄声哒哒地消失在暮色里。

苏半城往运河里扔了块石头,涟漪荡开,把岸边的灯火碎成一片星星。他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做生意就像行船,水浅了不行,浪大了也不行,得找个能容得下大家的水道。”

栈房里的算盘又响了起来,噼噼啪啪,和着远处的驼铃,在夜色里格外清亮。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