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258集:学徒的第一课

第258集:学徒的第一课

,没敢说话,只是低着头喝水。

“我刚来时,比你还不如。”老王在他身边坐下,捡起块劈得还算周正的柴火,“那年我十五,老掌柜让我去扫街,从店门口一直扫到巷口,扫了三个月。”

阿福愣住了:“扫街?那跟做生意有什么关系?”

“怎么没关系?”老王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苏记的铺子在街面最宽的地方,每天来往的人多,扫街的时候能看见谁是常客,谁是过路的,谁穿的是绸缎,谁穿的是粗布。老掌柜说,做生意的,得先知道街面上的事,知道人心里想什么。”

他指着不远处的货箱:“你以为那些箱子里装的是绸缎?其实装的是人心。你知道哪批料子是给哪家夫人备的?哪匹布是要送到知府衙门的?不知道这些,就算你算盘打得再好,也只是个账房,成不了掌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阿福把老王的话在心里过了一遍,好像有点明白,又好像还是糊涂。正琢磨着,前堂传来周先生的声音:“阿福,进来。”

账房里已经摆上了算盘,周先生坐在桌后,面前铺着张纸,上面写着“苏记学徒须知”几个字。“上午的事,刘婶跟我说了。”周先生推了推眼镜,“劈柴劈得不齐,搬箱子差点磕到墙角,看来你还没明白,学徒的第一课,学的不是手艺,是‘敬’。”

“敬?”

“敬物,敬人,敬事。”周先生拿起算盘,轻轻放在桌上,“这算盘是紫檀木的,用了二十年,珠子没掉一个,框没裂一道,因为每次用完都要擦干净,放稳妥。这叫敬物。”

他又指了指门外:“刘婶在苏记做了三十年饭,她知道每个人的口味,不是因为记性好,是因为她把人放在心上。这叫敬人。”

最后,周先生拿起桌上的账本:“苏记开了五十年,从没人算错过一笔账,不是因为账房先生聪明,是因为每笔账都要核三遍,白天算完,晚上再算一遍,这叫敬事。”

阿福站在原地,耳朵里嗡嗡作响。他想起早上刘婶摆碗筷的样子,想起老王搬箱子的姿势,想起那些被他劈得歪歪扭扭的柴火,突然觉得脸上发烫。

“今天下午,你就坐在账房角落,看我算账。”周先生把一支毛笔递给阿福,“不用你动手,就看着,记住我怎么翻账页,怎么蘸墨,怎么在账本上做记号。”

阿福接过毛笔,笔杆是牛角的,握在手里沉甸甸的。他走到角落的小凳上坐下,看着周先生拨弄算盘,听着珠子碰撞的清脆声响,心里慢慢静了下来。他发现周先生翻账页时总是用指尖轻轻捻开,蘸墨时笔锋从不碰到砚台边缘,连写“收”和“支”两个字时,笔画的轻重都不一样。

傍晚收工时,周先生让阿福把当天的柴火再劈一遍。这次阿福没急着动手,先仔细看了看柴块的大小,又在心里默数着下斧的位置,劈出来的柴火果然整齐多了。

刘婶端来晚饭时,特意多给了他一个馒头:“嗯,有点样子了。”

阿福捧着馒头,咬了一口,白面的香甜混着心里的暖意,慢慢散开。他抬头看向窗外,苏记的灯笼已经点亮,橘色的光透过窗棂,在青石板上投下格子状的影子。远处传来晚归货郎的铃铛声,混着账房里隐约的算盘响,像一首温柔的曲子。

他突然明白,老王说的“人心”是什么意思了。那些绸缎、账本、算盘,甚至劈柴做饭的琐事里,藏着的都是对人的在意,对事的认真。这大概就是学徒的第一课——先学会把心放低,放细,才能在往后的日子里,把生意做稳,做久。

夜深时,阿福躺在学徒房的硬板床上,听着隔壁老王的鼾声,摸了摸手心的水泡,嘴角忍不住往上扬。他知道,往后的日子还会有更多的“第一课”,但他不怕了。因为他已经明白,苏记教给他的,从来不止是做生意的本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