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324集:信任的代价

第324集:信任的代价

染坊里的诺言

林砚舟赶到青溪镇时,正是梅雨季的尾巴。?c¨h`a_n~g′k′s¢.+c~o/m_雨丝像被扯散的棉线,斜斜地挂在黛瓦上,把整条老街浸得发亮。他踩着青石板路往巷子深处走,远远就看见那面晾晒着蓝印花布的竹篱笆——靛蓝色的纹样在雨雾里若隐若现,像从水里捞出来的星子。

这是他第三次来拜访周松年。自从去年决定在青溪镇做非遗研学项目,这位七十岁的老染匠就是他心里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周松年的蓝印花布是省级非遗,祖传的"松风染坊"开了快百年,染出的布上能看见云纹流动的层次感,是机器永远仿不来的。

推开染坊木门时,周松年正坐在堂屋的竹椅上抽旱烟。老人穿着靛蓝短褂,指节粗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蓝,见他进来,眼皮都没抬一下。

"周师傅,"林砚舟把带来的新茶放在桌上,"看您这布晾得,雨里也不收?"

"收啥,"周松年吐了个烟圈,烟杆往鞋底磕了磕,"这雨养布。当年我爹教的,梅雨季的雨带点甜,染出来的布不容易褪色。"

林砚舟笑了笑,在他对面的长凳坐下。他知道老人的脾气,像染缸里沉淀的靛蓝,看着沉静,实则执拗得很。去年谈合作时,周松年一开始压根不搭理他,说"你们这些城里老板,就想把老手艺当幌子赚钱",是他带着团队在染坊蹲了半个月,跟着学扎花、煮布、入染,手上磨出了水泡,才换来一句"试试就试试"。

这一试,就是一年。周松年带着徒弟在研学基地驻场,游客跟着学扎染的体验项目成了古镇最火的招牌。报表里的数据漂亮得很,可今天早上,他突然接到周松年徒弟的电话,说师傅要跟他谈谈,语气不太对。\s\h~e′n*n\v~f\u+.\c.o?m+

"小林老板,"周松年终于开口,声音像被砂纸磨过,"这合作,怕是做不下去了。"

林砚舟心里一沉。他看见老人脚边放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印着邻市"云栖古镇"的logo——那是他们在省内最强的竞争对手。

"云栖那边来的人,"周松年没看他,眼睛盯着墙角那口祖传的染缸,"说给我现在的价,再加三成。"

林砚舟沉默了。他知道云栖古镇背后的资本有多雄厚,去年就曾想挖走他的策划团队,被他用合伙人计划挡了回去。只是没想到,他们会把主意打到周松年头上。

"周师傅,"他斟酌着开口,"您是觉得我们给的待遇不够?还是......"

"不是钱的事。"周松年打断他,烟杆在桌上顿了顿,"他们说,去了那边,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不用天天应付你们那些'标准化流程'。"

林砚舟明白了。研学项目要兼顾体验感和安全性,团队确实给周松年提过不少要求:比如染料要做过敏测试,工具摆放要统一位置,甚至连扎花用的线都指定了更结实的型号。当时老人就不太痛快,说"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哪用得着你们瞎操心"。

"那些流程是为了游客安全,"林砚舟解释道,"您也知道,上个月有个小孩在别的体验点被染料溅到眼睛......"

"我懂。"周松年摆摆手,语气缓和了些,"我不是怪你。只是云栖那边说,他们给我建个独立的染坊,就按我松风染坊的老样子来,不受拘束。"

林砚舟看着老人鬓角的白霜,突然想起第一次来染坊时,周松年指着墙上泛黄的照片说:"这是我爷爷,当年用这门手艺供出了三个大学生。*k^u¨a?i\d,u\b′o?o/k..,c?o¨m+现在呢?我儿子在城里开网约车,说染布又累又赚不到钱。"

他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这些年跑文旅项目,见了太多老手艺断代的惋惜。周松年的手艺好,可徒弟就两个,都是本村的中年人,学起来半心半意。

"周师傅,"林砚舟往前倾了倾身子,"您要是觉得待遇低,三成可以加。但我有两个条件。"

周松年抬眼看他,眼神里带着点意外。

"第一,我给您建个新的工作室,比云栖承诺的大两倍,就在研学基地旁边,按您老染坊的样子复刻,灶头用您习惯的柴火烧,染缸还用景德镇的老陶缸。"林砚舟说得认真,"但这工作室的产权,得归村里。"

周松年皱起眉:"归村集体?那我......"

"您听我说第二件,"林砚舟没让他说完,"工作室里设个传习班,您每月带十个徒弟,不管是本村人还是外来学的,只要能坚持三个月,我每月多给您补两千。这钱不按您染多少布算,按您教出多少人算。"

堂屋里突然静了下来,只有屋檐的雨珠滴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嗒,嗒",像在数着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