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可李念给大秦带来改变,诸子百家也受影响而变,让扶苏所知所闻比历史上更有进步,跳出了一些本该有的历史局限。
始皇道:“所以,你既觉得前者不成,又觉得后者不可,那你认为儒家之法要如何变革才能有用?”
扶苏道:“儿臣以为儒家可用于教人为善,授为人之礼。儒家诸多为人处世之学,甚为有用!”
始皇帝点了点头,又问道:“你如何看治国与治民?”
扶苏根据他在地方上当秦吏的亲身体验,从容答道:“当知国之利所在,与民之实况相合,方可治!”
说到这,扶苏感叹道:“儿臣过去最大的错便在此,不知民之实况,国之利益所在,便自认为所想于民有用,于国有利!”
听扶苏说起这些,始皇帝想到了密信上记述的扶苏在地方上的遭遇,堂堂大秦公子在不能表明身份的情况下,被当地民众暴揍,甚至有人还故意去欺负他。
能有现在这体格,可能也有在当地被人揍过之故,但始皇帝对扶苏这粗糙壮实的体格没啥不满意,这才健康!
“孰不知儿臣所想与民间颇有差异,儿臣认为的善政,在民众眼中未必如此,反之,儿臣所认为的恶政,在民众眼中同样未必。要想实行一道善政,需了解民众实际状况,且……”
想到在地方上的种种经历,那鸟地方的民风太“淳朴”了,扶苏又补了一句:“民也未必善,便是善政良法,有时也得强令执行,仅凭仁厚宽宏,并不能使民信服。因而,国得有严法强律!”
这也是扶苏悟出的一个道理:国家必须要有严格的律法,这种“严格”不是严苛残酷,而是在民众犯下恶行时,有律法对其等进行相应的惩处,而非放任其等。
当然,他依旧觉得大秦原先那种严苛残酷的律法不可取,但律法必须要有,且要保证能对罪犯进行惩处。
他在那个鸟地方之所以在开始时会行不通,还被当地人认为软懦可欺,故意欺负他,便是当地的律法执行不严,他所拥有的拳力又震慑不到当地人。
否则,为何当地人惧怕其他秦吏,而不怕他?
因为其他秦吏会通过物理的方式来让当地人信服,至于他讲的那些啥“仁”、“义”、“礼”、“信”,当地人哪愿意听啊。
所以,他在后来也改变了做事风格,当地人再不敢像开始时那般对他,反而很敬畏他,愿意配合他办事。
好脾气时,当地人不拿他当回事,轻蔑于他,当他变得强壮,也开始使用暴力时,当地人反倒拿他当回事了。
扶苏也是在那时明白,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要有暴力,仁义真善美是好东西,但好东西未必能让人听话,有时还得强令推行,而要强令推行就得用暴力。
他也在那时懂了始皇帝将他丢去地方的用意,治国不是你想的那般简单,你所信的那套行不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