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3章 门房
三月中的时候,千呼万唤的「天下诸州覆田劝农使」幕府终于组建得差不多了。′1-3\3,t·x_t..?c/o.m′
三月二十,太子邵瑾呈上了最新一版《晋书》,然后辞行南下,坐镇梁县,正式开始了他的这项新差遣。
当然,修书的事情并不会落下,而今首要之务是《风土病》一书。大梁朝如今多了新地盘,需得考察记录当地多发急病的情况。另外,之前有些州的急病记载似有错误,需要删改,工作量不小。
《括地志》也在持续完备之中。
朝中甚至还有人提议重修《三国志》,盖因前作很多缺漏,不如重写一本,就叫《新三国志》。而且这会离三国并不太远,很多档籍并未损毁,参照前书的话,修起来很快的。
邵勋同意了,令太子主持修撰此书。
修书之人留在洛阳,由东宫属吏完成。
幕府官员则在梁县,开始完成度田工作。
也就是说,太子现在有两套班子了,影响力大大增加。
覆田劝农使幕府设长史一员,由庾亮出任左右司马各一员。其中,南安太守姚弋仲出任左司马,太子左卫率垣喜兼领右司马。
秘书监卢谌之子卢偃任主簿,太子右卫率刘达兼领督护。
长社枣庸任记室参军,鲁王次子邵琳任法曹参军,太子中庶子鲁尚任度支参军,上郡单迁任贼曹参军,附马都尉温毅兼领录事参军·
另有门令史谢安:从事中郎王支(王丰之子):邵纪(宋公):张舆(秘书郎)—”
至于奔走的小史就更多了,如桓冲(桓温之弟)、慕容垂、荷健、祖道重等。
总之,这些人里面有的是太子征辟的,有的是别人举荐的,有的是邵勋塞过来的,甚至还有自己上门投效的,总之来源很杂,经过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大概就能看出各自的能力、心性、
品德了,再往后就是进一步筛选。\第¢一,看-书`网′ _已\发\布~最`新.章?节,
毫无疑问,对很多郁郁不得志的人而言,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覆田劝农使幕府初建,即便有各种关系户,依然有大量空缺职位留给外人,你抓住机会了,将来就有可能一飞冲天。
二十五日,太子邵瑾在东宫二卫的护送下,抵达梁县,住进了天子早年的居所绿柳园。
看着院前院后鲜艳的花朵,看着汝水畔青翠的杨柳,看着远处郁郁葱葱的农田,邵瑾的心情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是的,离了东宫崇德殿后,邵瑾觉得阳光更加明媚了,空气愈发清新了,就连山水都变得秀丽了许多。
这是心情的好转,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十六日,正式开展工作前,又有府兵左骁骑卫的将校前来拜访。
当然,这是礼节性拜访,询问太子要不要他们帮忙,毕竟这个覆田劝农使的职权写得十分模糊,似乎什么都能管,问一下总没错的。
不过他们来绿柳园见了个面就走了,连饭都没吃,十分规矩,没有留下任何话柄。
只不过大家心中有数,这一点同样不足为外人道。
******
二十七日,浙浙沥沥的小雨下了起来,将河畔的柳树滋润得愈发妖娆。
绿柳园没有门阙,于是在门外搭了个棚子,门令史谢安与两名小史坐在里头,时不时起身询问来客姓名,然后入内通报。
午时初刻,又一辆车停了过来,通传之后,准许入内。
谢安将人领进去后,又回到了棚子下,对身旁的桓冲笑道:「颖阴荀氏的人。」
桓冲嗯了一声,呆呆地看着外面的雨幕。
别看谢安是门令史,他只是个没有具体职掌,什么人都可以驱使的小史,但大家的地位其实差不多。¢x_i¨a¢o+s!h~u\o,w`a!n!b_e?n¢..c,o-m′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谢安本来也是个小史,只不过天子钦点了他的名字,让他有了个幕职。而太子见了他以后,同样十分欣赏,称赞谢安石身上有股子风流之气,对父亲塞给他的这个人十分满意。
桓冲还是从录事参军温毅那里听来的,内心之中很是羡慕。不过他才十五岁,此番前来本就是历练,在太子面前混个眼熟,为将来计耳一一很显然,桓冲就是传说中「关系户」之一,走的是庾亮的路子。
遐想间,又一辆马车驶了过来。
谢安没有动作,桓冲刚要起身,另外一名小史费超走进了雨幕中,低声询问着。
此人是故汝南太守费立的孙子,其父费辰在蜀公门下做事,一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