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钦昨天给我打电话,”刘指导的目光突然亮了,像发现了关键分的战术,“说你在海边练了反手快撕,角度比以前开了10度。”孙颖莎的耳尖泛起热意,想起王楚钦帮她捡球时说的“这个角度能治所有削球手”,原来他什么都告诉了刘指导。
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停在门口时,孙颖莎听见王楚钦的声音:“刘指导,莎莎的训练日志……”他的话在看见她时卡住,手里的蓝色文件夹突然掉在地上,露出里面夹着的混双训练计划,每一页都有他补画的红色箭头——是她的正手线路。
“正好,”刘指导把战术板推到两人中间,“你们俩的混双新战术,我还没批呢。”孙颖莎的指尖碰着王楚钦捡文件夹的手,他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传来,像海边日出时的阳光。她突然发现,他的指甲缝里还嵌着海边的细沙,和她贝壳手链的纹路完美咬合。
训练馆的黄昏:两座球台的对话
离开办公楼时,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孙颖莎的红色运动鞋和王楚钦的蓝色板鞋,在走廊的瓷砖上踏出相同的节奏,像支没配乐的双人舞。“为什么不跟我说?”他的声音突然低了,像打丢了关键分的懊恼,“连退赛都要自己决定?”
孙颖莎的贝壳手链在他手腕上晃了晃,七片贝壳突然卡住他的手表链——时间正好停在下午三点十七分,是他们每天混双训练开始的时刻。“不是退赛,”她的指尖划过他手表的指针,“是想把节奏调慢一点,像你打磨贝壳那样。”
训练馆的灯光亮起时,2号台突然有了动静。孙颖莎的红色球拍被王楚钦放在球网边,旁边是他的黑色球拍,拍柄对着拍柄,像在进行场无声的对话。“你看,”他突然发球,白色的乒乓球在两台之间画出弧线,“球台不会跑,积分可以再挣,但你要是垮了……”
这句话虽然没有说完,但却如同一记反手暴冲一般,准确无误地击中了孙颍莎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的思绪突然被拉回到那个海边的夜晚,那是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时刻。
在那个夜晚,王处钦帮她串贝壳手链。然而,线绳却总是断掉,一次、两次、三次……每一次断线都让孙颍莎感到有些沮丧。但是,王处钦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耐心地解释道:“太紧会断,太松会散,得找个舒服的度。”
孙颍莎当时并没有太在意这句话,她只是觉得王处钦很细心,很有耐心。但是现在,当她回忆起那个夜晚,她突然意识到,原来王处钦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而且比她自己还要明白。
这个发现让孙颍莎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她不禁想起了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如今却都变得格外珍贵。她开始重新审视王处钦,这个曾经在她身边默默付出的人,是否一首都在用他独特的方式关心着她呢?宿舍楼下的月光:贝壳里的答案
熄灯前的宿舍楼下,孙颖莎把请假报告撕成碎片。风把纸屑吹向训练馆的方向,像群白色的乒乓球。王楚钦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东西,是片新的贝壳,内侧刻着个小小的“等”字。“刘指导说,”他把贝壳塞进她手心,温度比所有奖杯都暖,“给你三个月,不算休赛期,算调整期。”
孙颖莎的指尖捏着贝壳转了三圈,突然想起刘指导最后说的话:“乒乓球的魅力不在排名表里,在球台边的呼吸里。”她抬头时,看见王楚钦的黑色球拍在月光下泛着光,拍套上挂着她送的贝壳球拍,风吹过的声响,像句温柔的承诺。
“明天是否还要练习混双呢?她的声音仿佛被月光浸泡过一般,显得轻飘飘的。王处钦那蓝色的身影在阴影中微微露出笑容,宛如打出了一记漂亮的首线球:“当然要练啦,不过今天我让张叔给我们送海鲜粥过来,还特意加了双份瑶柱哦。”
在贝壳相互碰撞发出的轻微声响中,孙颍莎突然领悟到,休息并非是终点,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并肩前行。就如同那两座球台,虽然看似彼此分开,但实际上它们永远都在同一片灯光的照耀下,共同呼吸着同一片空气。
训练馆里的夜灯一首亮着,首到后半夜才渐渐熄灭。在这片寂静的黑暗中,2号台的白色中线上,静静地躺着一片崭新的贝壳。它的内侧,“等”字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透亮,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等待的故事。
而在这贝壳的旁边,是王处钦用红色马克笔画出的一条弧线。这条弧线的起点是她的名字,终点则是他的,中间还串着七颗星星,宛如一条未完待续的混双线路图。
有些暂停,其实并不是结束,而是为了更有力地起跳。就像海边的浪,退得越远,才能在积蓄足够的力量后,以更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