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信任的基础。”
转折点出现在一场意外事件中。南方某省爆发禽流感,传统禽类产品被紧急下架,超市货架上只剩下标注着“无动物源培养”的合成鸡肉。起初,货架前空荡荡的,但当地方电视台播放了陈默团队制作的溯源科普片——从细胞采集到无菌培养的全过程,清晰地标注着“使用大豆蛋白培养基”“未接触活禽”——三天后,这些合成鸡肉被抢购一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总在电话里沉默了很久,最后说:“我们愿意试试。”
半年后,第一套“合成食品伦理溯源体系”正式发布。在首批试点的产品包装上,除了常规的营养成分表,还多了一张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
- 原料来源:鸡肌肉干细胞(来自非转基因白羽鸡,细胞库编号a)
- 培养过程:使用植物源氨基酸培养基(含大豆蛋白、海藻糖),无抗生素添加
- 技术说明:未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细胞增殖代数35代(安全阈值内)
- 特殊提示:符合清真食品标准(经某清真寺认证),适合素食主义者(无动物成分)
陈默在超市里看着一位戴头巾的女士扫码后,放心地将合成鸡块放进购物车。不远处,几个年轻人对着合成淀粉做的馒头讨论着:“你看,这个是用玉米秸秆发酵的,不是直接用粮食,感觉挺环保的。”
但争议从未真正消失。在一次公开论坛上,一位环保主义者质问:“就算标注清楚了,这些技术还是会让小农经济消失,这公平吗?”陈默的回答是体系里新增的一条补充说明:所有合成食品企业需将利润的5%用于传统农业转型扶持,消费者扫码时能看到这笔资金的具体流向。
那天晚上,陈默又收到了一盘新的培养肉,这次是用蘑菇菌丝体培养的“牛排”。他尝了一口,确实有牛肉的嚼劲,却少了些烟火气。助手笑着说:“很多人还是怀念传统肉的味道,我们正在研究添加植物源的‘风味因子’。”
陈默放下刀叉,望着窗外的夜空。城市的灯光像一片流动的星海,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爷爷在灶台前炖肉的香味,混杂着柴火和泥土的气息。或许,技术能复制肉的口感和营养,却复制不了那些附着在食物上的记忆和情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食品不该存在。就像他在溯源体系的前言里写的:“我们尊重每一种选择——无论是选择传统农耕的坚守,还是选择科技食品的创新,前提是,我们都清楚自己选择的是什么。”
手机屏幕亮起,是张秘书发来的消息:山东的农民合作社开始和合成淀粉企业合作,用他们的技术将玉米秸秆转化为饲料,既减少了污染,又增加了收入。陈默笑了笑,起身给那盘“牛排”拍了张照,发了条朋友圈:“味道不错,来源清楚。”
评论区里,有人问:“以后会不会所有人都吃这个?”
他回复:“不会。但想吃的人,值得有一个放心的选择。”
夜色渐深,实验室的灯光依旧亮着。在那里,新的细胞系正在无菌环境中缓慢生长,等待着被赋予清晰的“身份”,走向餐桌,也走向一个更加透明的未来。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