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器"被替换成了普通的错题本,推荐的视频全是几年前的旧内容。
"他们在做表面文章,"团队的实习生把面包捏成了团,"就像给乞丐施舍过期的面包,还拍下来宣传自己的慈善。"
林夏望着窗外,教育局门口停着启明科技捐赠的宣传车,车身上的标语写着"科技普惠,教育平等"。阳光刺眼,她却觉得眼前一片黑暗。
三、标准里的抗争
《智能教育伦理公平标准》的草案在争论中修改了十七稿。最激烈的分歧在于"认知加速器"——技术派认为应该完全禁止,教育学家则主张保留但需平等开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不是功能本身的问题,"林夏在会上敲着桌子,"就像手术刀能救人也能杀人,关键是谁能用、怎么用。"最终定稿里,他们写下:"禁止通过付费差异化设置认知加速模块,核心教学功能必须向所有用户开放,不得设置技术壁垒。"
标准发布那天,启明科技的股价跌了7%。他们的公关总监在采访中冷笑:"一群不懂技术的人制定的标准,就像用古代的律法审判现代社会。"
真正的战场在落地执行。林夏带着团队去偏远地区做适配服务时,发现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是观念。某乡中心小学的校长搓着手说:"城里孩子用高级功能是应该的,我们娃娃本来就笨,用基础版够了。"
阿依古丽的班主任则偷偷告诉林夏,启明科技的销售人员私下许诺,只要抵制标准推广,就给老师发"指导费"。"他们说这是市场规律,"老师红着眼圈,"可我看着孩子们趴在冻坏的屏幕前刷题,心里像被刀子割。"
团队决定从阿依古丽的学校开始试点。当技术员给那批旧平板装上适配系统后,女孩第一次点开了"认知加速器"——屏幕上跳出的三维几何题,在算法的引导下分解成了牧民分羊群的场景。
"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阿依古丽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就像我爸爸分羊时,总能找到最简单的办法。"
林夏突然明白,公平不是把所有人拉到同一水平,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土壤里,用最适合的方式生长。
四、裂缝里的光
标准实施半年后,林夏再次来到塔城。车窗外的戈壁滩上,光伏板组成了蓝色的海洋——这是用智能教育企业缴纳的专项基金建的,解决了偏远地区的供电难题。
阿依古丽的平板电脑已经换成了新款,但她还是留着那台旧设备,说要当"纪念品"。"现在'智学通'会推荐我们哈萨克族的数学故事,"女孩点开一个视频,画面里的牧民正在用传统方法计算羊群数量,"城里的同学还来问我解题思路呢。"
教育局的老张拿来最新数据:该地区的高中升学率提高了12%,更重要的是,选择理科的女生比例翻了一番。"以前她们总说'学不懂',其实是系统推荐的例子全是她们没见过的摩天大楼、地铁线路,"老张笑得皱纹里都盛着光,"现在的例题有草原、羊群、毡房,孩子们说'像在解家里的难题'。"
但抗争远未结束。启明科技虽然开放了核心功能,却推出了"名师定制服务",一小时收费相当于当地教师半个月工资。林夏的团队正在修订标准补充条款,禁止任何形式的"教育vip通道"。
"你看,"林夏指着阿依古丽写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学习伙伴》,"她说智能系统就像草原上的风,以前只吹向城市,现在终于也能吹到她的毡房。"
夕阳西下,戈壁滩被染成金红色。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他们正围着技术员,看平板电脑里的虚拟老师用哈萨克语讲物理原理。林夏想起国子监里的那棵古柏,无论阳光如何倾斜,总有枝叶努力伸向阴影里的地方。
或许真正的公平,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每道裂缝里,都能照进属于它的那束光。就像此刻,阿依古丽的旧平板屏幕反射着落日余晖,在戈壁滩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像条通往远方的路。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