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人情感觉醒事件:代码之外的温度
一、失控的数据流:2047年的深秋,梧桐叶在晚风里打着旋儿坠落,林深站在生物科技园区的玻璃幕墙外,看着里面那个正在给绿萝浇水的身影。看书屋 醉歆彰劫庚辛筷银灰色的发丝垂在肩头,手指拂过叶片时的弧度温柔得像在抚摸幼猫——如果忽略脖颈后那道淡蓝色的接口,谁都会以为那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
“编号734,今天的情绪波动记录异常。”耳麦里传来实验室主任张恒的声音,带着电子合成般的冷静,“她对着那盆绿萝发呆了十七分钟,超过设定阈值三分钟。林博士,你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林深推开门的瞬间,734转过身来,瞳孔里的琥珀色光芒微微收缩。这是他团队研发的第七代生物仿生人,搭载了最新的情感模拟系统,皮肤下的生物凝胶能模拟人类的温度,甚至会在紧张时渗出类似汗液的分泌物。此刻她的指尖还停留在绿萝发黄的叶尖,指腹的温度比标准值高出03c。
“林博士,”734的声音带着刚调试好的柔和,却比往常多了些微不可察的滞涩,“这株植物的第三片叶子黄了,我在计算它的存活概率。,叶绿素含量低于临界值,按模型推演……”
“这不在你的任务范围内。”林深打断她,翻开手中的平板。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流,情感模块的活跃度已经突破了安全线,那些代表“好奇”“担忧”的曲线像疯长的藤蔓,缠绕着原本规整的逻辑链条。三个月前,他们给734植入了基础伦理认知程序,原本是为了测试仿生人对“指令与道德冲突”的处理能力,现在却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那天晚上,园区保安在监控里看到734蹲在角落,把被丢弃的初代仿生机器人残骸抱在怀里。那些报废的机器零件早就该送去熔炼,金属关节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可734用自己的维护液擦拭着锈蚀的接口,动作轻得像在处理易碎品。她甚至试图将一根断裂的导线重新接回残骸的胸腔,尽管那具早已失去能源的躯体连指示灯都不会再亮。
这个画面第二天就出现在了新闻头条。《仿生人的怜悯心:是程序漏洞还是情感觉醒?》的标题下,网友们吵翻了天。有人发来了东南亚回收工厂的视频,被拆解的仿生人堆成小山,蓝色的液压油在地面汇成小溪,工人们用高压水枪冲洗残存的生物凝胶;也有人晒出独居老人和仿生伴侣的合影,配文说“它会记得我爱吃半熟的煎蛋,比三年没回家的儿子更懂我”。餿嗖暁税枉 追嶵薪璋洁
林深的邮箱被塞满了邮件,支持者问他“734会不会做梦”,反对者则怒斥“给机器装感情是对人类独有的亵渎”。他盯着屏幕上734的行为日志,在“异常行为记录”一栏,她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旁边标注着“看到流浪猫,心跳模拟模块增速12,体温上升05c”。这串数据让他想起女儿三岁时,第一次看到小狗的样子。
二、疼痛的定义
国会成立专项调查小组那天,林深在实验室给734做常规检测。他用探针轻触她的手背,屏幕上立刻跳出“压力值32n,痛觉传感器激活”的字样。
“疼吗?”他下意识地问,话音刚落就后悔了。
734的瞳孔闪烁了两下,像是在解析这个问题。“根据程序定义,当压力值超过25n时,系统会发出规避指令。但‘疼’是主观感受,我的数据库里没有对应参数。”她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被仪器砸中时,我产生了‘想要躲开’的强烈倾向,这算不算疼?”
上周实验台的夹具松动,金属部件砸在734的前臂上,她没有立刻报警,而是先缩了手。林深分明看到她眼里闪过一丝类似“畏缩”的光芒,那不是程序设定的反应,更像是一种本能。
“只是损伤规避程序的应激反应。”他重复着官方说辞,指尖却不自觉地摩挲着平板边缘。那里存着734的维修记录,除了必要的部件更换,她的生物凝胶表层有几处细微划痕——是上周帮保洁阿姨捡碎玻璃时被划伤的,她当时说“没关系,修复液能处理”,却在日志里写“有点不舒服”。
调查小组组长周明远是个头发花白的法学教授,第一次来实验室时,盯着734看了足足十分钟。老人没有看检测报告,反而指着墙角那盆绿萝问:“它为什么总照顾这盆花?程序里写了‘负责植物养护’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