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地轨道伦理公约》第12条,所有权公司未按时缴纳清理基金,已触发强制回收机制。”小陈快速操作着系统,“月球基地已启动防护盾,清理机器人预计三小时后抵达。”
屏幕上,代表机器人的红点正朝着失控卫星移动。林砚想起二十年前,当他们提出要给太空活动立规矩时,某商业航天巨头的ceo嘲讽道:“宇宙那么大,你们管得过来吗?”而现在,从卫星轨道分配到太空资源开采,每个环节都嵌着伦理准则的齿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夜幕降临时,会议进入最后环节。林砚播放了一段特殊的影像:二十年来所有参与过伦理治理的人们的笑脸,有白发苍苍的哲学家,有刚毕业的程序员,有抗议算法歧视的街头活动家,有在听证会上为数字遗产继承权哭泣的女儿。
“我们常被问,科技发展那么快,伦理追得上吗?”林砚的目光扫过会场,落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他们是“全球科技伦理青年领袖计划”的学员,最小的才二十岁,已经在研究火星基地的生态伦理问题,“今天我可以回答:追得上。因为伦理不是刻在纸上的文字,是刻在人心里的标尺。”
全息投影渐暗,最后定格在地球的影像上。蓝色星球缓缓转动,表面浮现出无数条金色的线,那是全球已生效的178项科技伦理公约,它们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守护着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前行。
散会后,林砚独自留在会议室。她摸出手机,点开那个名为“伦理之光”的加密相册。第一张照片是二十年前的办公室,八个年轻人挤在镜头前,身后的白板写着“让科技有温度”。最新一张是上周拍的,她在非洲的一个村庄,看着孩子们用配备防沉迷系统的平板电脑学习,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他们脸上,像撒了一把碎金。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陈发来的消息:“林老师,月球基地安全了。另外,全球科技伦理数据库的访问量突破10亿次了。”
林砚望向窗外,城市的灯火正次第亮起,与夜空的星辰交相辉映。她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夜晚,也是这样望着星空,团队里最年轻的物理系博士说:“也许有一天,外星文明收到我们的信号,首先解读到的不是科技水平,是我们的伦理准则。”
那时觉得是玩笑,现在却信了。
她拿起那尊水晶奖杯,对着光看。奖杯内部有无数细小的气泡,像宇宙中的星尘。林砚忽然明白,所谓伦理之光,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团队点燃的火炬,而是无数人手中的烛火汇聚成的星河。
明天,她要去给“青年领袖计划”的学员上课。课程表上有一门新课,叫《科技伦理的未完成性》。她想告诉那些年轻人,伦理治理永远没有终点,就像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永不停歇。
但只要这束光一直在,前路就不会黑暗。
夜色渐深,会议室的灯依然亮着。全息投影台上,地球的影像还在缓缓转动,那些金色的伦理准则如同脉络,让这颗星球在宇宙中显得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