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系统会说:根据传统经验,建议推迟三天播种,同时参考传感器数据,土壤湿度适宜。”他兴奋地展示着新界面,上面多了个戴着草帽的卡通老农图标。
林夏则和平台反复沟通,最终争取到“乡村特色描述豁免权”。“‘甜过初恋’可以说,但得加上‘个人体验’的标注;‘祖传秘方’不行,但‘奶奶传的做法’可以。”她帮王婶重新开了直播,背景里就是那棵三百年的老桃树,“最重要的是,我们帮村里申请了免费检测点,既保住了王婶的生计,也守住了平台的规矩。”
陈砚则带着团队起草《乡村科技伦理指南》。初稿里有这样几条:
- 农业ai系统必须保留“经验修正”入口,允许农户根据传统知识调整参数;
- 电商平台对农产品宣传的审核,应尊重地域文化中的描述习惯,建立“乡村话术库”;
- 所有科技项目推广前,需先收集当地的传统生产经验,邀请长者参与伦理评估。
秋分时,李圩村的稻田黄了。老麦叔第一次主动拿出手机,对着稻田拍了张照。ai系统弹出提示:“根据传感器数据,建议三天后收割。同时检测到近期夜间温度较低,参考本地‘霜降前收麦,粒满仓’的经验,可提前一天。”
老人看着屏幕,突然咧开嘴笑了,露出豁了颗牙的牙床。“这个好,这个懂俺们庄稼人的心。”他把手机递给陈砚,“你看,这张照片里,俺们的‘土经’和你们的机器,总算在一块儿了。”
陈砚接过手机,照片里金黄的稻浪翻滚,田埂上的陶罐和传感器并排而立,像两个跨越时空的伙伴。远处,王婶正在桃园里直播,她的孙子举着刚摘的桃,对着镜头大声说:“俺奶奶的桃,甜过初恋!不信你尝尝!”
团队离开那天,村支书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懂泥土的科技”。陈砚知道,这面锦旗比任何奖项都珍贵——它意味着,在城市的代码和乡村的泥土之间,他们终于找到了那条属于土地的伦理红线。
回程的车上,小周的电脑还在处理数据。新的ai模型里,除了氮磷钾的数值,还多了“蟋蟀鸣叫频率”“土壤气味指数”这样的参数。林夏则在修改《乡村电商伦理手册》,其中有一条是:“允许使用‘妈妈的味道’之类的表述,但禁止虚构产地和成分。”
陈砚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想起老麦叔最后说的话:“伦理不是框框,是让人活得更踏实的道儿。”她知道,这份指南还会不断修改,就像田里的庄稼,需要跟着节气调整。但只要记住,科技的根终究要扎在土地里,就不会走偏。
车窗外,夕阳把麦田染成金红色,那些曾经被视为“落后”的经验,正在和最先进的算法一起,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