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的制药厂,手里的平板电脑运行着共享的检测算法。有次发现某批次药物的纯度不达标,她当即要求停产,厂长塞给她一个信封,被她厉声拒绝。“我们要的不是便宜药,是合格药。”这句话后来被刻在非洲技术伦理中心的石碑上。
计划实施一年后,改变在悄然发生。在孟加拉国的贫民窟,基于共享技术的低成本呼吸机让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27%;秘鲁的小农户用共享的气象算法调整种植时间,抗旱作物的收成提高了三成;巴基斯坦的乡村学校里,孩子们通过改装的低成本vr设备,第一次“走进”了巴黎圣母院和长城。
但深层的不平等依然存在。荷兰某种子公司在转让杂交水稻技术时,故意隐瞒了关键的抗倒伏基因,导致菲律宾农民在台风季损失惨重。当陈舟团队调查时,公司律师拿出厚厚的合同:“协议只要求转让已公布的技术参数,我们没有义务公开所有研究成果。”
这场纠纷最终促成《技术共享完整性公约》的出台,要求转让方必须披露技术的全部核心信息,包括潜在缺陷和风险应对方案。签署仪式那天,菲律宾农民代表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发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残缺的技术,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权利。”
在刚果雨林深处,姆巴鲁博士终于用上了新的恒温培养箱。当第一份合格的抗疟原虫样本分析报告出来时,他把结果通过卫星信号发往全球协作平台。半小时后,巴西、印度、尼日利亚的实验室同时传来验证数据——这是发展中国家首次主导跨国科研协作,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共享的技术平台和统一的伦理标准。
艾莎在实验室的墙上画了一棵大树,每个参与协作的国家都在枝叶上标注了自己的贡献。“以前我们只能等着别人送果子,现在我们也能种树了。”她指着刚果的位置,那里已经长出了新的枝丫。
计划实施的第三年,全球技术差距指数下降了19%,但更重要的变化发生在观念层面。在年度评估会议上,曾经激烈反对的美国代表苏珊,主动提出将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纳入共享清单。“我们发现,当发展中国家的清洁能源技术提升后,全球碳排放下降的速度超出预期。”她展示的数据显示,共享计划间接减少了2.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会议室外的走廊里,陈舟遇见了姆巴鲁。这位刚果科学家带来了好消息:基于共享算法开发的疟疾预警系统,已经让三个省份的发病率下降了41%。“下个月,我们要开始培训其他非洲国家的技术员了。”他递过来一张照片,雨林小学的孩子们围着太阳能电脑学习,屏幕上是全球技术共享网络的实时地图,每个节点都在闪烁,像无数跳动的心脏。
那天傍晚,陈舟站在联合国大厦的顶楼,看着夕阳给曼哈顿的摩天大楼镀上金边。手机里弹出全球技术伦理数据库的最新数据:已有127个国家加入计划,共享技术达134项,培训伦理监管人员超过2万名。他忽然想起启动仪式那天,有人质疑这计划不过是理想主义的幻梦。
但此刻,他仿佛能听到刚果雨林里发电机的嗡鸣,内罗毕实验室里离心机的转动,马尼拉贫民窟里呼吸机的节奏——这些声音汇聚成人类文明的新韵律,在技术与伦理的平衡中,寻找着更公平的未来。
在数据库的最后一页,有段自动生成的文字:“技术的价值不在于专利证书的厚度,而在于它能让多少双眼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当雨林里的孩子能用vr探索宇宙时,我们或许才真正理解,共享不是损失,是人类文明的共同增值。”
夜色渐深,陈舟的电脑屏幕上,全球技术共享网络图还在不断扩展,像一棵正在生长的巨树,根系扎在每个需要技术的角落,枝叶伸向人类共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