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208集:《自然规律的低语》

第208集:《自然规律的低语》

“不可能!”小陈的声音在低温实验室里回荡,“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熵增是单向的,衰变的无序能量怎么可能被定向调制?这就像让打破的玻璃杯自己复原!”

林夏盯着光谱仪上跳动的绿色光点,那些新出现的粒子拥有奇特的自旋属性,既不属于已知的费米子,也不属于玻色子。“能量来自地幔热柱,来自磁场,来自量子真空……”她的声音被低温冻得发颤,“自然规律不是被我们发现的常数,而是一套自洽的调节系统。当我们的量子通信信号强度超过某个阈值时,这套系统自动触发了‘纠错程序’——用放射性衰变和隧穿效应的耦合,来抵消人工制造的量子纠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铅盒在低温环境下渗出的绿光似乎更亮了,像一只从三十年前凝视至今的眼睛。

第三章:无形之手与敬畏之思

验证实验持续了十四天,每一次磁场参数的微调都像在拨动自然规律的琴弦。当他们将磁场频率降至1.5赫兹时,干扰消失;一旦调回2.3赫兹,量子信号便立刻失真。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李建国在探测器残存的日志芯片里找到了被加密的最后记录:“1995年7月17日,实验体引发地磁场异常波动,触发‘潘多拉’协议,启动深海封存程序。附:自然反馈机制已激活,建议终止所有量子-放射性耦合实验。”

“他们早就知道了。”李建国关掉全息屏,实验室陷入粘稠的黑暗,唯有铅盒缝隙的绿光在墙上投下扭曲的影子。“冷战末期,某个秘密项目想利用钚-238的衰变能和量子隧穿制造可控核聚变,结果意外激活了地核与量子世界的某种关联——不是技术失败,是自然规律给他们下了‘封条’。”

林夏走到实验室的观测窗前,昆仑山脉的雪峰在月光下泛着冷辉,三十公里外的量子基站像一枚嵌入雪山的银色钉子。三十年来,那枚被深海高压封存的同位素电池,一直在用违背物理法则的持续供电,以及与量子通信同步的干扰信号,向人类传递着一个被忽略的真相:科技不是征服自然的武器,而是自然规律的镜像——当镜像中的“科技”过于突兀时,本体便会产生排斥反应。

“我们总以为量子纠缠是宇宙给人类的钥匙,”林夏的声音被玻璃窗上的寒气冻得沙哑,“但这次干扰更像自然递来的警告信。钚电池能持续三十年干扰量子通信,不是因为人类技术多高明,而是自然允许我们在它设定的边界内活动。一旦越界,那些被我们视为‘常数’的物理规律,就会变成自我保护的武器。”

晨光漫过实验室时,铅盒被重新封装进六重防辐射容器,外壳贴上了新的标签:“自然规律自调节机制样本·编号001”。科研团队提交的报告里没有任何技术突破的炫耀,只有一段用加粗字体标注的结论:“本次发现证实,自然界存在基于量子隧穿与放射性衰变的耦合反制机制,其触发阈值与人工量子信号强度呈负相关。这要求所有科研活动必须建立‘自然边界评估体系’,将‘敬畏规律’纳入技术伦理的核心准则。”

当运输铅盒的特种车辆消失在实验室的地下通道时,林夏突然想起解析摩尔斯电码的最后时刻,那个因信号模糊而被标记为“噪声”的字符。现在想来,那或许不是噪声,而是三十年前的科研人员在紧急封存探测器前,用摩尔斯电码留下的最后一个符号——一个代表无限循环的省略号。在科技狂奔的路上,有些边界一旦跨越,自然规律的回响便会从时间深处传来,那回响不是故障报警,而是来自宇宙本源的、冰冷的警示。

而铅盒缝隙中渗出的绿光,正随着车辆的下降逐渐变暗,却在每个人的视网膜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光斑,像一道刻进科学认知里的裂痕。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