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绢本,在"教育改革"那栏添了行小字:"设皇家幼稚园,择官员子女共学。"墨迹未干,东方已现鱼肚白。
平阳县东岗乡武家庄。
村里正传出消息:"乡里学堂开办好了,上面有令,适龄孩童不论男女都要去上学,还不收费用。"
这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宋老太第一个反对:"上学还得买笔墨纸砚,多费钱啊!女娃去上学更是浪费。"众人纷纷点头附和,都觉得女子终究要嫁出去,读书是白费功夫。
春桃听了心里直发愁。她家只有三个女儿,可她是真心想让孩子去学堂。这时宋老大站出来说:"如今政策这么好,为啥不让孩子上?反正我家闺女肯定要去学堂。"这话说得斩钉截铁。
苏家几个妯娌听了,暗地里直掐自家男人的胳膊。她们家里都有儿子,现在又没分家,可不想让宋老大家的女儿上学浪费钱。但自家大哥都这么说了,当弟弟的也不好反驳。宋老太狠狠瞪了宋老大一眼:"去去去!"转头又剜了春桃一眼:"真是个没用的东西!"
春桃却毫不在意婆婆的白眼,满心欢喜地盘算着女儿上学的事。虽然上面鼓励女孩上学,可各村真正送女孩读书的实在不多。
学堂里,宋大丫是学得最好的,但学堂里的老先生捋着花白胡子,眼睛总往男学生那边瞟。
提问时,男娃答错了也和颜悦色,女娃背得再流利也只得个"嗯"字。
宋大丫把《千字文》攥得发皱,硬是把每个字都嚼碎了咽进肚子里。
开春时,县衙差役敲着铜锣在村口槐树下贴告示:江南织造局招考女工,需年满十四、识文断字者。月钱二两银子,管吃管住,年节另有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