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178集:维度跨越的设计

第178集:维度跨越的设计

四维之柜

实验室的恒温系统发出轻微嗡鸣,苏晓指尖划过全息投影里的弦理论方程式,那些闪烁的蓝色线条像极了祖父苏承宗留下的榫卯图谱——同样充满对称的美感,却藏着跨越时空的密码。e=卡1)卡?小~>1说_网: [±最{新{章¢>节[£?更%.新-快?

“第17次参数校准完成,”物理学家陈砚之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环形对撞机的幽蓝光芒,“弦振动频率稳定在11维空间阈值,现在可以尝试物质投射了。”

苏晓点头示意。她身后的团队成员都屏住了呼吸,这些来自苏氏家具的顶尖工匠,三个月前还在争论榫头角度该误差0.1毫米还是0.05毫米,现在却要面对能折叠时间的造物。

实验室中央的机械臂开始运作,钛合金骨架逐渐拼接成一个三米高的立柜。不同于传统家具的木质肌理,它的表面覆盖着纳米级弦振动感应膜,在灯光下流转着彩虹般的干涉纹路。当最后一块面板扣合时,整面墙的监测屏突然集体跳红。

“空间曲率异常!”助理研究员惊呼,“柜体内时间流速出现非线性波动!”

陈砚之却笑了:“不是异常,是成功了。”

他拿起一支1921年的钢笔——那是苏承宗创业时用过的物件,轻轻放在柜体下方的投射区。当钢笔穿过感应膜的瞬间,实验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

柜子正面的透明面板里,钢笔静静躺在绒布托盘中,黄铜笔帽泛着温润的光泽。但当苏晓绕到侧面时,她看见的却是一支锈蚀严重的钢笔,笔杆上“苏氏木行”的刻字已模糊不清。

“1943年的状态,”陈砚之调出时间轴坐标,“那年苏州沦陷,苏老先生带着这批钢笔躲进地窖,受潮导致笔身氧化。”

最令人震惊的是站在对角线位置的年轻工匠小林,他突然指着柜子失声喊道:“那是什么?”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在那个角度,钢笔竟变成了闪烁的数据流形态,无数微小的光点组成笔的轮廓,仿佛来自遥远的未来。¨第,一/看-书\网_ +最`新`章.节^更′新′快_陈砚之调出光谱分析:“2147年,这支钢笔的分子结构已经开始量子隧穿效应。”

苏晓缓缓走向柜体,指尖悬停在透明面板前。她想起十岁那年,祖父颤巍巍地握着她的手,在樟木箱底找出这支钢笔。当时老人布满老茧的拇指反复摩挲着笔帽:“好家具要经得住时间考验,就像这钢笔,战乱时能写求救信,太平日子能记账,将来传给子孙,还是个念想。”

“陈教授,”她忽然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能放件有温度的东西吗?”

陈砚之挑眉:“您想试试生命体相关的?目前稳定性还……”

“不是生命体,”苏晓转身从随身的紫檀木盒里取出个物件,“是这个。”

那是块巴掌大的榉木,表面刻着歪歪扭扭的“承”字,边缘还留着孩童牙齿的咬痕。这是1927年苏承宗的长子,也就是苏晓的父亲三岁时的“杰作”,祖父特意请人将这块木料做成了镇纸。

当镇纸被送入柜体的瞬间,监测屏上的时间轴突然剧烈震颤。正面视角里,榉木镇纸保持着现在的模样,深褐色的木纹里嵌着时光沉淀的包浆;左侧四十五度角,能清晰看见新鲜的锯痕和未干的树液,仿佛刚从苏承宗的木工台上取下来;而站在右侧观察的老工匠张师傅突然红了眼眶——他看见的是块布满裂纹的朽木,“承”字的刻痕里长着细小的蘑菇,那是百年后木材自然腐朽的状态。

“这不可能,”张师傅颤抖着抚摸自己的老花镜,“木头的氧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就像人老了头发会白,哪能又青又白又枯?”

陈砚之调出三维建模图:“在四维空间里,时间作为物理维度存在。就像我们能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现在我们能‘看见’物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指向柜体顶端的弦振动发生器,“这些超导线圈产生的磁场让弦处于持续共振状态,相当于在柜体内打开了时间的多棱镜。”

苏晓走到柜体正前方,此刻镇纸的投影正呈现出1985年的状态——父亲用它压住高考志愿表,边缘沾着几滴墨水。¢0·0*小+说\网` ¢更¨新?最+全+她想起父亲总说,那天祖父站在书桌前看了整夜,晨光爬上镇纸时,老人突然说:“选什么都行,只要像这木头一样,扎得深,站得稳。”

“再试试动态物体。”苏晓示意助理拿来一个音乐盒,那是她女儿十岁生日时亲手做的,齿轮咬合处还不太精准,每次转动都会发出轻微的卡顿声。

当音乐盒进入柜体,奇妙的景象出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