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95集:时代的变革与挑战

第95集:时代的变革与挑战

的账房先生王老先生被调任“顾问”,实权交给了留洋归来的会计硕士。王老先生抱着账本哭到苏承宗面前:“老爷,老奴跟着您从平遥走街串巷起家,如今却让个毛头小子管账,这不是拆苏家的根基吗?”

明远顶住压力,推行“能力考核制”。他在铁厂设立“技术比武大会”,老工匠与留洋工程师同台竞技:传统锻造的道钉在压力测试中断裂,而工程师用新淬火工艺制作的道钉完好无损。当明辉把断裂的道钉摆在家族祠堂的供桌上时,苏承宗终于点头:“罢了,让年轻人试试吧。”这场改革中,苏记实业辞退了37名不合格的老掌柜,从天津北洋大学、上海南洋公学招聘了首批科班出身的管理人员。

二、制度革新:“成本核算”与“效率至上”

明远引入的“成本会计制度”引发了更大震动。过去煤矿记账只算“总账”,现在要求细化到“每吨煤的坑木消耗”“每米巷道的掘进成本”。管库房的三叔公因不习惯复式记账法,把一批进口炸药登记错了位置,导致账面亏损三千两。明远毫不留情,按制度扣罚了三叔公三个月薪水,并在全厂通报。三叔公气得拍桌子:“你小子连亲三叔都不认了?”明远正色道:“在公司,只有‘责任人’,没有‘三叔公’。”

效率革命则体现在生产线上。明辉在煤矿推广“泰勒制”管理,将挖煤流程分解为18个动作,通过秒表计时优化工序,使单日产煤量从300吨提升至500吨。但此举遭到工人抵制,老窑工们编顺口溜:“洋少爷,拿秒表,工人血汗算分毫。”明辉没有强硬推行,而是在井下设立“效率模范岗”,给产量最高的班组发放“效率奖金”,三个月后,连最保守的老窑工也主动学习新方法。到1915年,苏记煤矿的吨煤成本比同行低15%,成为北方效率最高的煤矿之一。,天\禧!小?说?网+ *免+费~阅¢读*

第四章 技术突围:从“铁匠炉”到“机器轰鸣”

一、炼钢炉旁的博弈:传统工匠与留洋博士的较量

1914年春天,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炼钢电炉运抵太原火车站,明辉带着技术团队日夜安装,却遭到老工匠们的集体抵制。首席铁匠赵老头带着二十多个徒弟跪在铁厂门口:“少东家,老祖宗传了三百年的淬火手艺,不能毁在洋机器上啊!”明辉没有动怒,而是摆下“擂台”:赵老头用传统工艺锻造铁轨,留洋博士用新电炉炼钢,两者在压力机下测试。

测试结果震惊了所有人:传统铁轨在500公斤压力下出现裂纹,而电炉钢铁轨承受800公斤压力仍未断裂。赵老头看着断裂的铁轨,沉默良久后突然磕头:“少东家,老奴服了,但求您给我们这些老骨头留口饭吃。”明辉扶起他:“赵师傅,新机器需要人操作,您带徒弟们学修机器,以后就是‘技师’,工钱翻倍。”这场博弈后,苏记铁厂完成了从手工锻造到机械化生产的蜕变,1915年生产的“双鹿牌”钢轨通过了京汉铁路的验收,打破了外资企业的垄断。

二、煤炭清洁技术的破局:从“傻大黑粗”到“精细利用”

明辉的另一项创举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当时中国煤矿普遍采用“粗放开采”,煤矸石堆积成山,利用率不足60%。明辉在德国留学时见过炼焦炉,回国后结合山西煤炭特性,设计出“半机械化炼焦系统”:将原煤破碎筛选,送入改良后的炼焦炉,产出的焦炭不仅热值更高,还能副产煤焦油和煤气。

这套系统的首次投产却遭遇挫折:因温度控制不当,一炉焦炭全部炼成了灰。老掌柜们趁机发难:“花大价钱搞洋玩意儿,这下全赔光了!”明辉把自己关在车间三天三夜,对照德国工程师的笔记反复测算,最终发现是炉体耐火材料不过关。他变卖了自己在票号的股份,从唐山购进高铝耐火砖,第二次试验终于成功。当乌黑的焦炭从炉中推出时,明辉摸着炉壁喃喃自语:“父亲,我们不再是挖煤的,是‘煤化工’了。”到1917年,苏记煤矿的煤炭利用率提升至85%,焦炭成为军阀兵工厂的抢手货,煤焦油则被运往上海制造染料,附加值提升了三倍。

第五章 市场重构:从“地域垄断”到“全球视野”

一、国货运动中的品牌崛起:“双鹿”钢轨的逆袭

1915年,因“二十一条”引发的抵制日货运动席卷全国,明远敏锐抓住机遇,将铁路配件品牌定为“双鹿”,取“鹿鸣于野,食野之苹”的国货寓意。他在《申报》《大公报》刊登整版广告:“苏记‘双鹿’钢轨,龙脊虎骨,支撑中华路政!”同时,他说服民国交通部进行“国货钢轨”对比试验——在京张铁路青龙桥段,铺设“双鹿”钢轨与日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