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327集:会讲故事的伤痕

第327集:会讲故事的伤痕

了整整一周,给每件展品挂上新的说明牌:商代青铜爵的流部有个补铸的痕迹,旁边写着“工匠为了平衡酒液流速,三次补铸才成功”;宋代瓷枕的侧面有道凹陷,注释是“窑工女儿不小心碰的,他舍不得扔,补了层釉再烧”。

最受欢迎的是那尊陶俑复制品。它的左臂比右臂短了半寸,说明牌上贴着张老照片——真品出土时,考古队员发现陶俑身边有个小孩的骸骨,推测是工匠的孩子在旁边玩耍时碰倒了未干的陶坯。“他没重做,就这么烧了出来,像是把孩子的调皮也烧了进去。”

有天傍晚,陈默在留言本上看到幅画。一个小姑娘用蜡笔涂了匹三彩马,裂痕处画满了小星星,旁边写着:“妈妈说我的胎记是天使的吻,那它的裂痕是不是工匠爷爷的吻?”

运营部统计反馈时,发现“伤痕”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有位母亲留言说,儿子总嫌自己的耳朵长得不一样,看完展后突然说:“原来不完美也能这么厉害。”还有个老人寄来一张老照片,是台五十年代的收音机,外壳有道明显的撞痕。“这是我老伴年轻时修铁路时碰的,他说这道痕记着他们那代人的日子。”

陈默把这些故事整理成小册子,放在展台旁的书架上。有天翻到顾教授写的序,里面有句话:“我们总在追求完美,却忘了那些缺陷里,藏着最动人的真实。”

四、会生长的疤

入秋后的第一个雨天,博物馆来了位特殊的客人。她穿着轮椅,膝盖上盖着条毛毯,毛毯边缘绣着朵褪色的牡丹。看见三彩马时,她让护工把轮椅推近些,枯瘦的手指轻轻搭上复制品的裂痕。

“我年轻时在瓷厂上班,”老人的声音像被雨打湿的纸,“有回烧出批带黑点的碗,厂长要砸了,老匠人拦住说,这是窑火的印记。后来那些碗成了抢手货,人们说黑点像星星。”

她从包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只青花碗,碗底有个小小的缺口,用银线补着。“这是我亲手做的,当年没做好,现在倒成了念想。”老人的手指在缺口处摩挲着,“就像我这腿,当年治不好的病,现在倒成了老伙计。”

那天晚上,陈默在展厅待到很晚。雨打在玻璃墙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他看着那匹三彩马,突然觉得所有的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带着伤痕来到世上,被一双双手抚摸、修补、铭记,最终在时光里长成独一无二的样子。

他给复制品团队发了条消息:“下次做复制品,别做得太完美。”

几天后,新的展品上架了。那是尊汉代陶狗复制品,尾巴处有道故意做的裂痕,说明牌上写着:“就像我们每个人,带着伤痕长大,才更懂得珍惜。”有个小男孩摸着裂痕问妈妈:“那它会不会疼?”妈妈笑着说:“疼过才会记得,自己有多勇敢。”

陈默站在远处,看着那些伸出的手掌,突然明白:博物馆最珍贵的展品,从来不是那些完美的器物,而是人们在触摸中,与过去达成的和解。就像那道窑裂,三千年了,它依然在那里,等着被懂得的人,轻轻抚摸。

雨停了,月光透过窗棂,照在三彩马的裂痕处,像撒了把碎金。陈默想起顾教授临走时说的话:“真正的文明,不是没有伤痕,而是懂得带着伤痕,继续前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