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极其宝贵,王翦将军愿意将他的经验授于他人?”
乌孙使者点头道:“当然愿意,受其等所教的将领都是他们的弟子,弟子满天下,这对秦人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耀!而且,这还能让他们的名字一直被记下去,百年、几百年后的秦人都会知道他们。”
听乌孙使者这么一说,乌孙王等人不由心生羡慕,死后之名能被许多人一直传记下去,的确很好。
那问话的乌孙首领又道:“我等是否也能派人到大秦那……学校学习?”
乌孙王和众首领眼含期待地看向乌孙使者,要是大秦能允许他们入那培训将领的学校学习就好了,他们也可以学习大秦的先进兵法,培养出属于乌孙的强大将领。
乌孙使者摇头道:“大秦暂时不招收外人到军校学习,但我听闻大秦向匈奴派遣了将领,帮匈奴人训练军卒,还和南边的百越人有相关方面的交流。”
另一个乌孙某部落头领道:“秦人帮匈奴人训练军卒?秦人有这般好心?”
“秦人称匈奴人和他们有共同的先祖,是一家的兄弟,所以秦人愿意帮助匈奴。如今在大秦都城咸阳的匈奴人很多,其次是百越人,他们都已和大秦正式建交!”
乌孙王道:“‘正式建交’是何意?”
乌孙使者想了想后,以他自己的理解答道:“‘正式建交’是两国同意交流往来,会立下誓约记录,不得随意反悔,需互换国书、互派使者常驻,即大秦派使者到我们这里驻扎,我们也须派使者到咸阳。匈奴、百越各族便有使者常驻于大秦咸阳!”
听着就好正式,这才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往来该有的样子,哪像他们和人交流往来时那般随意。
乌孙王又问道:“正式建交有何好处?”
“作为大秦的建交国,可以同大秦贸易,与大秦互通有无,像大秦的货物可以售卖到我们这,我们的牲畜、皮毛也可售卖到大秦,而且还可派人到大秦学习……”
顿了下,乌孙使者接着道:“大秦虽暂不招收外人到军校学习,但大秦还设有其他学校,如那大秦国际学院便招收他国之人学习,有许多匈奴人、百越人在那里学习。”
又一乌孙部落头领道:“大秦国际学院?那里能学得什么?”
乌孙使者道:“能学得的东西很多,如大秦的言语文字,再有某些技艺,像治病救人之法,还有算数、格物……能学的东西多种多样。”
问话的这位头领摇头道:“确实很多,但这些定不会是大秦最厉害的技艺,即使学了又能如何,难道能超过大秦?”
另一头领不赞成这种想法:“学了确实也难超过大秦,但若是不学,更加没有机会。且他国都在派人到大秦学习,我等若不派人,必会被人超过。到时,便不只是大秦远胜我等,其他部族也会!难道……”
这名头领看向乌孙王:“难道大王和各位想要其他部族学得大秦的东西后,也远胜我等?”
是啊,秦人放出来教授他们的东西肯定不是秦人最先进最厉害的,但对他们这些国邦来说,已经相当先进,谁能学会,谁就能领先于除秦人外的其他人。
这些国邦或部族强大起来后,如果想对他们不利,而他们又没学秦人所教授的东西,那结果只怕不会太好。
乌孙王看着乌孙使者,道:“和大秦正式建交后,真可派人到大秦学习?”
乌孙使者道:“当是可以,大王可问询大秦使者,正式建交会定下诸多盟约,大王到时自知。”
乌孙王点头叹道:“不愧是大秦,远非我等能及!”
乌孙使者说的某些东西,他们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了解知晓,由此也可见大秦的强盛。
感叹完这句,乌孙王又道:“继续说在大秦所见!”
乌孙使者继续道:“大秦的官吏皆由博学的贤人担任,他们是大秦最聪明智慧的一批人,大秦为招纳这些贤人,还设置了一个名为‘咸阳大考’的活动。”
一头领好奇道:“什么是‘咸阳大考’?”
乌孙使者道:“‘咸阳大考’是一种比试,但比的不是谁的箭更准、谁的力量更大,而是谁更有学识。‘咸阳大考’会将大秦的贤人都吸引过来,他们在一起比试学识,选出其中学识高者作为官吏。”
“在大考中被选中的贤人会被列榜传告天下,获得大考头名者为状元,次者为榜眼,再次者为探花……”
“众多上榜的贤人会骑着马游览咸阳,接受其他人观礼,还会被大秦皇帝赐衣,受大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