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穿铁板,但若使用内装火药的空心弹,则弹头会变形,又或提前爆裂,使得炮弹无法穿过铁板。
后来,周文广试着将弹壁加厚,却发现炮弹虽然有了“穿甲”的功能,但同时也失去了二次引爆的效果。
火药不比炸药,必须装到足够的份量,方可炸开弹体。然而火药太多的话,弹壁就会变薄,使得炮弹还未进入装甲层,便已自行破裂了。
郭笨聪听说此事,专程到炮厂察看究竟,最终断定,弹体材料的强度严重不足。
周文广道:“用熟铁铸弹或可增加强度,只是有些浪费铁材。”郭笨聪想了片刻,道:“只要火炮的精度足够,就不算浪费。”周文广点头道:“确实如此。倘若舰炮可以十射三中,那就不算浪费了。”
二人商议一阵,决定暂且使用实心铸铁弹,外包两毫厚的铅皮,待到舰炮的精度提高时,再改用高强度的铁材制作开花弹。
中午十二时,有士兵进入炮厂,禀报道:“少监,南海舰队发来电报。”说罢,递过一页报文。
郭笨聪听得这话,顿时有种回到后世的感觉,接过电报细看,只见上面写了百余字,大概意思是说,元寇有了铁甲战船,无论实心铁弹还是鱼雷,对其毫无威胁。郭笨聪吃了一惊,他一直以为宋军会率先拥有装甲战舰,谁知元寇竟然捷足先登了。
“矛”与“盾”向来互为“矛盾”。有了先进的“矛”,才会有更先进的“盾”。
崖山海战之前,宋、元两军的武器多为火弩与投石机,对应的防御法也极为简单,例如在侧舷上抹满泥灰,风干变硬之后就有了防御火弩的效果,又何需甚么铁装甲?
然而事情总在变化。自从宋军有了火炮,元寇的普通木船已无法防御,只得加紧改造;谁知刚防往了圆铁弹,宋军又有了螺线弹;元寇只得继续加固船体,并将火药室置于水线以下。再后来,宋军有了新舰炮,元寇又有些力不从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装了铁甲,如此不仅防往了火炮,更防住了鱼雷。
后世的装甲均在水线以下。此时宋军并无水下攻击的手段,元寇的铁甲也就装在了水线以上,这与原历史大不相同。
郭笨聪将电报细看一遍,忍不住问道:“膛线炮弹也无法击穿铁甲么?”那士兵愣了一愣,摇头道:“电报中并未讲清......”
周文广接口道:“只要铁甲的厚度小于两厘,定会被尖头弹击穿。”郭笨聪微微点头道:“想是如此......”
下午四时,南海舰队驶入文昌军港。众将领聚在一起,总结今日之战况。张钰道:“元寇有了一艘铁甲船,鱼雷对其无可奈何。”范元胡接道:“是啊,那铁甲船不仅防住了鱼雷,更防住了炮弹。”李三原满脸懊悔,道:“可惜膛线铁炮的基座坏了,否则尖头弹定可击穿铁甲。”张钰笑道:“依我看,炮座坏得正是时候。倘若元寇知道尖头弹的厉害,就会想着防御了。”
李三原恍然大悟,连声道:“**所言极是!幸亏尖头弹均射向了木船。待到下次作战时,尖头炮弹只攻击铁甲船!”温文宁道:“对!铁甲船正是张弘范的帅船!”张钰道:“恐怕再过几日,元寇的铁甲船就不止一艘了。”
众人商议一阵,将结果拟成电报文,发往枢密院。
半小时后,电报被送至炮厂。郭笨聪手持电报,发了一阵呆,叹道:“唉,膛线炮只发射了三次,便将炮座震坏了,后盖也开始漏气。”
对于“漏气”一事,郭笨聪并不担心,因为西西圆床的精度越来越高,刀具硬度也越来越大,制作密封盖并非难事,但炮座的强度却成了问题。如今有了膛线炮,“缆绳提水”的制退方式已不再适用,必须研制螺旋弹簧与油压减震系统。如此看来,膛线炮用于实战尚需时日。
又及片刻,苏木走入炮厂,对郭笨聪道:“少监,林院使有要事相商。”
郭笨聪知道这“要事”定是今日的海战,当下不敢耽误,匆匆去了枢密院。
大宋朝的左、右丞相,枢密使,兵部尚书,齐聚枢密院的议事厅。空军大将孟空亦在其列。
林远图看到郭笨聪,第一句话便是:“笨聪,元寇有了铁甲船,火炮奈其无何,可否使用飞伞?”孟空接道:“我军已有六艘牵引艇,二十一架飞伞,三十六名飞行员。再过几日,士兵们便可参战了。”郭笨聪闻言吃了一惊,他万没想到,大宋飞行员的培训周期竟然不到五天。
张弘范兵败之后,于次日清晨返回吴川。
海战之初,众寇信心百倍,以为只要有了四百艘战船,便会让南军退守万宁,谁知结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