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烟火弥漫,在山呼海啸般的隆隆巨响中,大地不住的颤抖起来。 一个修长的橘黄色圆锥体喷射着明亮的烈焰缓缓从钢架旁升空,速度愈来愈快,直至消失于湛蓝如镜的天空。 画面一转,变成了空中航拍的镜头,只见开阔的荒漠间突然掠过一个黑点砸向地面,尘土飞扬! 周长风把目光从荧幕上收回,翻阅起了手中的卷宗。 一名军器局官员汇报道:“如您所见,火箭这次试射完全成功,只是要比设计的偏差更大些。” 一目十行的周长风“嗯”了一声,开口道:“偏离了六千五百多公尺,还得努力改进。” 即使是高级将领也免不了受到战争的摧残,连续几年的高强度操劳和创伤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周某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朱泠婧一眼就认定他的气色不佳,特意令他去庐山御苑休憩,先调理疗养两个月再说,在这期间每天工作不允许超过三个小时。 于是乎,刚接任大都督府参谋处一把手的周长风即使想亲自视察各方面的事情也没有办法,只能在这山峦之上的僻静疗养院里边和妻子儿女吃喝玩乐。 庐山御苑在名义上属于皇家,似乎只是一座离宫,可在它附近修建有度假疗养院,专供达官贵人在这儿休养调理。 庐山之上峰岭交错,树木繁茂苍翠,山间云雾缭绕,溪水山涧清澈见底。起初刚来的时候,习惯了战火喧嚣的周长风反倒极其不习惯,连着几夜都失眠。 七月末,一枚液体燃料弹道导弹在云内县――也就是后世的内蒙托克托县完成了试射。 火箭最重要的是材料学技术,除此之外更依赖合理良好的工程学设计,不完全受制于尖端技术。 换言之,砸钱就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故而,尽管大明的综合科技水平要逊色于英美,但这不妨碍大明在火箭技术上走在前沿。 美国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长期致力于设计火箭,早在三十年代初,他设计制造的火箭就已初具雏形。 对于他的成果,著名的冯-布劳恩曾评价道: 然而历史上美方却对火箭提不起兴趣,他们没有意识到火箭的军事价值,从未提供过资助。 直到德军发射弹道导弹攻击伦敦之后,美军这才如梦初醒,可这时候罗伯特-戈达德已经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了。 与大洋彼岸后知后觉的美国人迥然不同的是,大明陆军和空军对火箭的重视始于二十年代――陆军支持固体燃料火箭,因为更方便;空军支持液体燃料火箭,因为射程更远。 那么早就开始大力资助研发,等到二十年后的今天能有如此成就也不足为奇。 试制三式制导火箭在这之前经历了二十三次试射失败,经过反复改进才取得成功。 其长度为18.2m,直径为1.6m,外观较为细长,地面最大推力300kn,真空最大推力350kn,可搭载1200荷载飞行360~400,圆概率误差6.5,可谓是弹道导弹发展史的里程碑产物。 历史上德国人的v-2以液氧为氧化剂、以75%酒精为推进剂,因为他们缺乏化石燃料,而酒精的来源更广泛无须担心。 与之相比,明人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所以选择以煤油作为推进剂,氧化剂依然是朴实无华的液氧。 人们通常用比冲来衡量火箭发动机的推进效率,除了燃烧室压强和喷管设计以外,推进剂的能量密度也是影响比冲的重要因素。 酒精的热值为3000kj/,煤油的热值为4600kj/,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比冲相较于液氧酒精要大20%,而且燃烧效率更高可以减少推进剂的消耗速度。 火箭是周长风穿越以来最不用操心的事情,顺其自然的发展倒也成果斐然。 尽管目前的弹道导弹射程近、载荷小、精度差,但用不了几年就能改进迭代具备实战价值。 随着导弹载荷增加,原子弹小型化改进也会有所突破,到时候就可以尝试将之装入导弹战斗部了。 二者相加才是正道,不可拦截的核战斗部弹道导弹将建立起可怕的核威慑。 周长风特意批示道: 射程几千公里的中程液体燃料导弹要不了几年就能研制成功,相对容易,不过上万公里的洲际导弹却要困难许多,乐观来看也要等到十年以后。 在这之前,战略轰炸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核打击力量。 中升公司和昌扬公司在完成元年式重型轰炸机的设计生产之后也没闲着,继续进行下一代重型轰炸机的研发工作。 中升飞行器